深圳将培育“专精特新”律所 着力提升律师专业能力
50人以下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占比超九成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相关资料图)
中国首家律师事务所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暨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制改革30周年系列活动日前在前海国际仲裁大厦启动。活动中,深圳市律师协会发布了《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认定与培育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方案》),引导深圳市中小型律师事务所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深圳市律师协会会长张斌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深圳市律协将对钻研专业领域、精细服务质量、形成特色品牌、创新管理体系等方面做出成果的50人以下律师事务所给予“专精特新”认定,并在组织、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律师总数为23040人,中小型律师事务所是深圳律师行业的主要力量,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50人以下的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共有1150家,占比为94.57%,中小型律所作为深圳律师行业的基本盘,是深圳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着力提升律师专业能力
近年来,深圳律师行业的创新发展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深圳率先开展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改革试点工作。同年11月,全国首家深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落户深圳。2023年2月,省司法厅印发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实施办法,前海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准开展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的地区,开启了深圳律师业发展的新篇章。
深圳律师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律师数量达到3万人,律师事务所达到1600家,行业营收规模超200亿元。
如今,深圳市律协正着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和加强行业治理,通过回归专业、提升律师专业能力,让深圳律师能更好地服务于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眼于中小型律师事务所是深圳律师行业的主要力量,《方案》从总体要求、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培育扶持、动态管理、保障措施六个方面对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认定与培育相关工作作了规定。
深圳市中小型律师事务所“专精特新”认定与培育工作,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和精准服务。根据《方案》,本次“专精特新”认定与培育工作仅限于深圳的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其中,中型律师事务所是指律师人数在21人至50人(含)的律师事务所;小型律师事务所是指律师人数在20人(含)以下的律师事务所。参评“专精特新”的中小型律师事务所须近三年未受行政处罚和行业自律处分。
值得关注的是,中小型律师事务所每年度可申报一次,评选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被确认为“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后,有效期为三年。律师事务所如需继续纳入“专精特新”律所名录,须在三年期满前重新申报。
“专精特新”包含四个类别
如何在律师行业中定义“专精特新”呢?《方案》中提到,“专精特新”包括专业化律所、精品化律所、特色化律所及创新型律所四个类别。
具体而言,专业化律所是指专注某专业或领域,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在专业产品、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其产品和服务在某个行业领域或专业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的律所;精品化律所是指律师事务所运营管理精益高效,能够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方法,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流程精细化的律所;特色化律所是指律师事务所已经形成特色资源、特色品牌或特色文化等使之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性等特点的律所;创新型律所是指律师事务所创新能力较强,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律所。
在培育扶持方面,《方案》提到,深圳律协建立深圳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培育储备库,根据自愿申请,对尚不具备专精特新认定标准的律师事务所进行纳库培育。同时还会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搭建人才对接会、交流合作会、经验分享会、发展推荐会等平台,建立专家库,对入库律所提供战略诊断、辅导咨询、品牌塑造、服务对接、孵化赋能,开展信息交流、“大中小结对子”等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提升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准度和响应速度。
被纳入“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培育范围的律所,培育期为三年。培育期内达到相应认定标准的,“工作小组”通过评选推荐认定为相应的专精特新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培育期内达不到相应认定标准的,“工作小组”将其移出培育库。